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深度报道正文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抢抓新机遇 开创新局面 为建设高水平学院砥砺前行

发布时间:2020-06-08  点击:

学院成立一年来,在学校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等方面有了新突破。新的聘期,学院新一任领导班子将团结带领学院师生砥砺奋进,抢抓机遇,奋力开创学校蔚蓝事业新局面。

一、以高质量党建保障科学发展

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把初心使命转化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把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同学院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加强学习,深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建党。重点解决好“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用得怎么样”的问题,通过学习,激发师生干劲、推动事业发展。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培育“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积极培育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完善学院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治理体系,保障和促进学院持续快速发展。

加强宣传和文化建设,把牢意识形态阵地。开展学院文化大讨论,抓好宣传和文化建设,不断凝练学院发展文化,凝聚师生对学院发展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提高主人翁意识。

二、以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2019年海洋技术本科专业开始招生、获批山东省海洋工程勘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和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将大力推进涉海学科建设,着力在特种船舶与智能移动平台、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形成区域优势和学校特色。

涉海学科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确立以海洋传感器为主的海洋探测技术、以海洋大数据为主的海洋信息技术、以特种船舶与智能移动平台为主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三个重点方向,并与海洋一所的海洋科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优势互补,拓展校所合作维度,尽快建立涉海学科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推进基本教学实验室建设。尽快建成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船模实验室、智能移动平台实验室、结构与水动力仿真实验室、海洋传感器实验室、水下光学实验室、水下PNT实验室、水声学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逐步开展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与装备实验室、海洋信息技术与AI实验室(感知实验室)的建设。着手建设智能船舶与无人航行器实验室等5个功能实验室。

科研及产业平台建设。依托自然资源部海洋测绘重点实验室建立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信息技术基础研究平台;依托山东省海洋工程勘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海洋关键技术并进行成果转化;依托智能船舶与海洋资源开发装备研究所将成果进行产业化推广。

人才队伍建设。目前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声工程等学科人才短缺,是困扰学院和学科发展的瓶颈,学院将动员各方力量千方百计做好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是加大全职师资的引进力度,二是积极聘用相关高校已退休的教师,三是从船海类企业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产业教授和兼职研究生导师,四是积极利用国外人力资源,五是积极从学院现有教师中培养船海类师资。

三、以全方位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中外合作,构筑全方位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校所合作,科教融合。与海洋一所积极探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海洋高层次人才。双方将继续推进“3+1+X”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落实本科生双导师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利用区位优势,与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内北船重工、海西重机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聘请相关船舶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授,指导学生实习实践。

专业合作,学科融合。探索建立学部间专业合作平台,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以“新需求”带动“新增量”,以“新合作”带动“新发展”。

新学院、新聘期、新征程,海洋学院将在高度融合、全面共享的机制下,发挥多方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引领学校涉海学科专业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涉海工程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